正确的观点总会以不同的形式经过不同人的嘴巴反反复复在你生命中出现。

昨天看王孟源谈2019年香港黑暴的事,在视频的最后他说了这一段话。

看《复利奇迹》里面也看到这么一句话。

这几天听王孟源老师的访谈有点上头,因为他的视角和我听的其他人不一样,甚至与体制外的专家视角都不一样,我觉得这是因为他在美国有很长的生活经验,而且是金融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又有工科的研究和知识背景。

我觉得,有工科研究习惯和知识背景是非常宝贵的。我是高中理科,大学傻了吧唧地选了文科,去学了英语(人生最后悔的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受文科的熏染非常严重。具体的体现就是情绪化。情绪对外界的信息和刺激的反应是非常快速的,像二踢脚一样,给一点点证据,给一点点刺激,嗖——啪,等不及就要去到尽头,得出一个直觉上无懈可击的结论。然后,如果真的有人跟你讨论或者争辩,再根据这个结论寻找支持你的论据。有时候,这些论据甚至不需要合理,不需要严谨,名人名言就可以,口号打油诗也行,顺口就够了。

还有一个表现就是浪漫,其实我还是很客气,这个浪漫就是白痴啦,单纯的要命。

我很同意王孟源老师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我甚至觉得,他能把“读书”从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剔除,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做法。因为,总而言之,读书只不过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方式,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早就不再是主流、快速的方式,甚至不再是最可信的渠道。

他说,知识分子的第一个要素是“获取信息”。是获取,不只是接收。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差距极大。我个人认为读书和上课,优胜的地方就在于它需要人主动。而社交媒体,或者信息聚集的APP,比如微博一类,则已经偏向被动那一边。

第二个要素是“质疑”,不能盲从,不能迷信。

第三个要素是“逻辑”,有推理归纳的能力。也就是李可在《复利奇迹》中所说的理智。

这两个人都提到了,这样的人,一定是人群中的少数,也就导致他们必定不合群。我希望做这样的人,所以我要接受这个结果,不要在纠结别人是否误解我。只要我能够自洽,也就是我能够用逻辑,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得出的结论能抵得住自己的质疑,就够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