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次讲。都是我自己的经历,不严谨,不科学。

青春期的“存异”,骨子里带着“我就是和你不同,但我希望你认同我”的这个属性。于是产生了很奇怪的一个逻辑链,要别人认可我,就要和别人不同,越希望别人认可我,我就要越和别人不同。这看起来就像是,我想往西方去,就必须要朝东走,往东方走得越远,离西方就越近。这样自相矛盾,无法自洽的心理,肯定会让人产生不安和焦虑吧。反而不如踏踏实实求与他人同的人,自洽自容,安安定定。

青春期这场“我要与他人同”和“我要与他人不同”的拉扯战争,其实是从小时候“无我”到成熟期“自我”之间过渡的表现,这个时候“我”的概念初步形成,但还不稳固,于是闪闪烁烁摇摇晃晃。所以这场战争的结果不管是哪边赢,都不是全盘胜利。如果想要全盘的胜利,最好的结果是”我就是我,与他人同不同不重要“。恰好,这就是”存异“的体现。

所以,我之前也说,存异是比求同更成熟的品质,是自信的体现。懂得存异的人,不会因为做一件事的人数多寡评判这件事的好坏。相比之下,“求与他人同”的人,会觉得做这件事的人越多,这件事就越好;“求与他人不同”的人,会觉得做这件事的人越少,这件事就越好。

懂得存异的人,会更懂得尊重别人,思想也更加开明开放。他会觉得,这世界上,“正确”和“真理”有很多,多到可以人人有份,互不排斥,互不竞争。我承认你对,不会让我的对变少,也不会让我的错变多。我承认你好,不会让你比我优越;因此我认为我好,并不代表我认为我比你优越。也就是,我的观点真的就只是一个观点,这观点的背后没有隐含在括号里面欲言又止的暗示,请不要太敏感地过分解读。

我成长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二十五六岁了,也不知道是早还是晚,但突破这层思想之后,世界真的宽广了很多,人也平和了很多。最大的一个改观,就是不再情绪激动地向别人证明我是对的,你必须认同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