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昨天的聊好了。
我回忆自己长大的过程,发现了很有趣的规律。
小孩子哦,尤其是青春期之前那些,从功能上来看,很像是寄生在社会里的共生生物啊。可能就是因为要和大人共生,要和同龄人共生,所以大自然的进化就把小朋友搞成了最厉害的外交家。这个年纪真的非常擅长与别人求同,就像是变色龙一样,不仅能够很快很敏感地明察秋毫,而且能不动声色地融入新团体。
我觉得这个阶段,是不存在存异的,只有求同,而且是求与他人同,为了安全感,为了归属感,为了避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萌芽,存异入场和求同竞争。但这个存异不是“异则相敬”,而是我要显示出我和你不一样,我和大家都不一样,我就要木秀于林,大风啊你快来摧我吧,摧死我。嗯……比如走着走着突然后仰投篮,现在想想都觉得尴尬啊。而且,这个时期,因为“求与他人同”和“以异类存在”这两个阵营还在拉锯战,没有分出胜负,所以会有特别多很矛盾很奇怪的现象。比如,随大流的同时还追求突出自己。就好像,我教的很多学生,看到别人穿什么,就跟风也穿什么,生怕自己显得格格不入,或者跟不上潮流。可是,又给自己取从没见过的英语名字,生怕和别人一样,比如Superior。
还有,虽然我说这是青春期,但这段时期真的是因人而异,或者说青春期长短因人而异。很多三十多岁的人也还是这样的,大概是还正青春吧。
这期间,每个人经历的不同,求同和存异可能会有一方胜出,并且在壮年期持续下去。但是,这里的求同是“求与他人同”,存异是“以异类存在”。求与他人同的,占多数吧,我觉得不能怪这些人啦,毕竟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生活在人口高度密集、任何人都可以关心你私生活的环境里,很难无视这样的压力。于是,在重压之下,“一件事干的人越多就越正确”,“谁嗓门大就该听谁的”。而以异类存在的,我是真的受不了这类人啦。他们正好反过来了,“一件事干的人越少就越特殊越牛逼”,说实话,吃屎的人很少咧。干嘛把优越感建立在人多人寡上呢?又要做别人不做的事,又要让别人觉得你做得好,这两者很矛盾啊,精神分裂。
所以你看哦,这个时期的“存异”,骨子里带着“我和你不同,但我希望你认同我”的这个属性。绕过来绕过去,战场的双方是“我与他人同”和“我要他人与我同”。
如果前者追求的是安全感、归属感,后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是认同感吗?
时间到,明天继续吧。哦,我不懂心理学,以上全是胡说,不代表我觉得说的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