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工资的副作用就是消费欲望暴涨。对谁都是这样吧。
反正我是这样。
我们夫妻两个在职场上算是很幸运的了。我是一直都比较幸运,从2013年,回到山东开始,就总是能在职场上遇到帮扶我的贵人。尤其是现在这份工作,真的是让我十分满意和感恩。太太的经历比我曲折的多,但去年底,也终于转运,换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尤其是终于有了靠谱且投缘的同事和领导。
我觉得我们两个都属于大器晚成的人,当然了,是不是大器还要拭目以待,但晚成的话基本上是定了的。
我去年涨了薪水,发了奖金,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半年的健身私教课,然后奖金就没了呢!多神奇。然后还定了很多新的杂志。今天就是想说说杂志的事。
小时候形成的习惯是会贯穿一生的。比如,我小时候,最大的互动电子屏幕是文曲星。那种巨大的方块组成的锯齿感都能剌破手指头。那个分辨率的屏幕,功能的顶点就是玩贪吃蛇。即便是这样,我也玩坏了好几个,都是坏的方向键。
我这一代人,骨子里其实没有用电子屏阅读的训练。我就是,所有的屏幕,对我的大脑来说,直觉上都是电视。面对电子屏的时候,大脑会情不自禁地转入接收模式,或多或少地采取自动驾驶巡航模式,开启最低功耗省电功能,表面上若有所思,实质上呆若木鸡。这种模式,看小说当然无所谓,但如果需要集中注意力并且胆敢启动大脑的高功耗APP,就需要动用更多的精力换挡。
去年,我没有涨工资,也没有发奖金,那是很悲惨的一年。好在有些兼职的收入,可以支撑我节日的消费欲望。去年定了很多电子报,财新、南方周末、经济学人 。但效果并不好。新闻的推送通知会被淹没在大量通知里,而别的通知很明显更好玩(八卦)更紧迫(股市)更重要(老婆消息)。所以,哪怕花钱订了,也很少打开APP看内容。
所以过了没多久,我就把经济学人换成纸刊了。效果好很多。
今年定了更多杂志,求是、南风窗、华尔街日报、外交事务。再加上之前的经济学人。差不多够我看了。
我很赞同老婆前老板的做法,每天要看一份和自己立场意见相同的杂志(求是、南风窗),一份和自己立场意见相左的杂志(华尔街日报),一份公认为中立尊重事实的杂志(经济学人、外交事务)。当然了,经济学人关于中国的板块有时候胡扯蛋,未必尊重事实,但其他板块还是可以的。经济学人老是以经典自由主义教师爷的语气出来讲道理,显得越来越酸腐了。
上面这个图片翻译一下:人丑除了多作怪,还要多读书啊。